2005年8月25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一版: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守着密林惜柴如金
钱江源头生态示范区见闻
本报记者 余春红 文 陈立波 摄

image

  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惟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记者8月22日在钱塘江源头采访的过程,也是印证这一千古名句的过程。
  钱江源的水甘甜清冽
  从开化县城出发,车子颠簸70公里的盘山公路后,来到了一个古木参天、山林葱茏的峡谷地带,峡谷中的河道越来越狭窄,而河道里的水越来越清澈,两边的山林也越来越茂密。据悉,开化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0.4%,有105800公顷的生态公益林,到哪都有青山相伴。“钱江源”的石碑就掩映在峡谷深处的山林之间。现在正是枯水季节,钱江源水潺潺而流,水量不多,从一块石头上飞泄而下,落入一个小小的潭,潭水清得能照见人影,潭底的石头和枯枝树叶一览无余。
  村民见证钱江源的保护历史
  钱江源在开化县北部,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的交界处。为了保护好源头的生态环境,这里建成了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。公园门口就是有着钱江源第一村之称的齐溪镇里秧田村。里秧田村后山湾自然村72岁的老支书赖根方见证了几十年来钱江源的变化。老支书回忆,几十年前,钱江源附近的山林曾被大量砍伐,因为贫穷,山民只好砍伐树木,两三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参天大树都在锯下轰然倒地。村里因此遭受了洪水的侵袭,道路和河道被冲得面目全非。现在的里秧田村再也看不到砍伐的景象,村民烧饭都用上了煤气,没人上山砍柴,只有上山防护林木的。于是,钱江源的树木越长越大,越来越茂密。当地的村民也不再直接拿钱江源的森林植被去换取财富。里秧田村30岁的张伟中见到有人进了村,骑着摩托车就跟上去,向人推销野生蜂蜜、茶叶等当地的特产。他告诉记者,以前村民只看眼前的利益,现在村民的观念转变了,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可以带来更多的效益。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钱江源的生态环境好了,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成了风景名胜,游客慕名而来,他在家里开起了饭店,卖起了土特产,当起了老板;同时他又兼任森林防护员,守护家门口的那片森林,每个月有四五百元的工资;此外,政府还给生态公益林一定的补偿。这几样加起来的收入颇为可观。张伟中作为村里的年轻一代,他经常劝村民不要乱丢垃圾,保护好家门口的环境。现在里秧田村村民的生活垃圾都采取填埋或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,尽量把对钱江源的污染减到最小。
  专家对钱江源保护的肯定和建议
  的确,从老百姓的言谈中可见,这几年开化县政府在“生态”两字上花了不少工夫,当地的老百姓也没少奉献。1997年,开化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以来,先后关、停、并、转了硫磺窑、小煤矿、小造纸厂、小水泥、小火电等162家污染企业;在招商引资中还严格设立了“生态门槛”,高污染、高能耗、高耗水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。采访团成员、省环科院工程部教授、高级工程师黄一南看了钱江源的情况后,十分欣慰地说:“这里的水土保持和植被覆盖都极好,可以看出当地老百姓为保护钱江源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。”黄教授得知这里的村民正在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后,提醒并希望村民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处理好有可能出现的污水、生活垃圾等污染。